团结 自强 敬业 创新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公益

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管理 > 医疗动态

遵医附院急诊科一体化救治模式成功救治84岁车祸伤高龄患者

作者:图文:急诊科 邓玉琴 王树洪 张天喜  2025年10月24日  阅读次数:66

遵医附院急诊科一体化救治模式成功救治84岁车祸伤高龄患者

一位84岁的老人行走时不幸被轿车撞倒,左侧外耳道的鲜血、异常僵硬的腹部、以及那严重畸形的左下肢,共同勾勒出一幅危重创伤的残酷图景,更致命的是,低至危险线的血压(65/52mmHg)和“腹韧、全腹压痛及反跳痛”的体征,腹腔内脏器严重损伤、大出血的可能性极高,接诊患者后,遵医附院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全面启动。

急诊科抢救室快速进行初次评估,患者尽管意识尚存,血压也在持续输液中艰难回升至78/46mmHg,但仍然处于重度休克状态。再次CRASHPL系统评估时显示,患者高龄、多发伤、失血性休克及可能伴随骨盆骨折,抢救室迅速判断后建立外周双通道及深静脉置管、液体复苏,紧急抢救室“O”血输注、备血、止血及骨盆固定制动等处理,血压暂时升至87/52mmHg,但此时ISS评分高达43分,这预示患者的伤情极其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

经急诊科创伤团队讨论,结合CT,考虑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由骨盆骨折出血引起,结合老年患者全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腹腔脏器有损伤,必须立即开腹手术。术中发现多发骨盆骨折并巨大血肿形成,紧急予以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左侧髂总静脉结扎,骨盆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制动损伤控制活动性出血;小肠破裂予以修补手术以及左侧股骨跟骨结节牵引术,手术长达2小时10分钟。成功完成首次大手术后患者转入急诊科EICU监护室,经严密监护、呼吸循环支持、预防感染、输血、补液、保护脏器功能等治疗,终于在当天下午血压首次回升至102/52mmHg。

EICU监护治疗第十天后,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并成功脱机、拔除气管插管,并转入急诊科创伤病房,标志着患者已闯过最危险的急性期。鉴于患者股骨、胫骨多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但患者高龄、初始伤情极其危重等情况,创伤团队决定分次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伤后第十五天行右侧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安返病房。

就在大家松一口气时,患者病情再次变化,发热、体温39℃,心率120次/分,“骨盆外固定架针道培养示多种细菌生长”—这意味着严重的感染发生了,这是创伤患者常见的“第三个死亡高峰期”,治疗再次面临严峻考验。急诊科创伤、重症团队再次调整治疗方案,终于,患者情况逐渐趋于好转稳定。

伤后第二十二天,患者进行第三次大手术(左侧股骨近端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再次进入急诊EICU短期监护,病情平稳后,转入创伤病房并开始长达23天的功能恢复,历经46天、三次大手术、闯过休克和感染两大生死攸关的84岁多发伤老人最终康复出院。

这位高龄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充分体现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一体化救治模式的优势,实现了从院前预警、院内复苏、损伤控制手术、EICU精准支持到后期骨折内固定手术及康复的全程衔接。体现在院前急救及时反应,急诊抢救室快速响应、精准评估为手术争取了宝贵时间。创伤团队果断决策行损伤控制性手术,稳定了生命体征。术后患者转入急诊EICU重症监护室,在严密监护和全方位的器官功能支持下,顺利度过危险期。团队分期手术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手术创伤对高龄患者的冲击。期间患者出现严重的感染情况,团队及时调整抗感染方案有效控制。最终,在历经46天的精心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

作为贵州省首家高级创伤救治中心,遵医模式打破了传统科室间的壁垒,将院前急救、院内抢救、紧急手术、重症监护和后期康复整合为一个无缝衔接的有机生命体,就像是一条为多发伤患者专门铺设的“高速公路”,确保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能得到快速、专业地处置。遵医急诊科的一体化救治模式通过高效协作的系统,一次又一次将这位84岁的老人从休克、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边缘拉回,最终创造了生命奇迹。


初次评估的低血压


骨盆CT和右侧膝关节CT


术中情况——腹膜后巨大血肿        术中情况——术中结扎髂内动脉止血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一审、策划、编辑:吴双双

二审:张洁

三审: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