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桐千枝秀 育凤万里程
遵医附院人才引擎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随着2025年15名新引进博士的正式入职,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再次融入“新鲜血液”。这是医院不断注入新基因、新技术和新思维方式,以人才引擎驱动医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实施的“引水工程”。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求贤若渴的姿态引才,以精准滴灌的机制育才,以近悦远来的服务留才,知人善任,生态赋能,为医院以创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内涵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引才:心怀渴慕待贤来
栽桐筑巢引凤来。遵医附院将人才队伍建设置于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努力构建与新时代健康需求、与医学科技前沿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队伍。
医院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人才各项工作,设立人才发展专项经费,结合工作实际,修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多措并举、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国家级和省级相关人才。严格落实“一把手”引才机制,医院领导亲自到国家级相关人才所在地邀约人才来院考察,带队到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四川、湖南、武汉等地参加知名院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向人才推荐医院优势、吸引力和发展前景,为引进人才现身说策。组织人事处工作人员积极参加贵州省人才博览会和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通过各种线上线下校园招聘等方式,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意识,把握机遇,主动接触,积极作为,力争引进更多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此外,不断拓展引才平台,拓宽招聘渠道,加强宣传力度,积极邀约人才来院实地考察,努力提升人才对医院的关注度和医院对人才的吸引力,医院目前已拥有304人的博士团队。
育才:术精德厚赋仁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医院着力“内培外引、精准施策、德技双精”多重发力,探索人才培养路径,建立健全从新入职员工的规范化培训、到中青年骨干的重点专项培养、再到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选拔不同类别分层次、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结构合理、技术过硬、开拓创新、医德高尚的人才梯队,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
强化自主培养。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以医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以“学历学位提升+进修学习”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遵义医科大学“12345”未来人才培养计划、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分类施策,量身定做人才成长目标。截至目前,医院共有未来“临床名医”52人、未来“医技名匠”24人、未来“科技菁英”5人、未来“教学名师”5人、未来“管理先锋”7人,47名医院优秀青年人才。
注重内外兼修。制定出台人才培养管理补充规定和医护人员出国研修工作方案,鼓励职工积极申报出国留学项目,聘请遵义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开展英语培训,通过学习前沿技术、新理论和疑难病例处理方法精进技术;通过接触不同的医疗模式、管理理念,拓宽视野、打破思维定式、激发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与国际接轨的医疗人才队伍。
加大平台赋能。自2018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制定《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及《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关于博士后培养管理的补充规定》,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人员12人,鼓励新进博士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积极听取意见建议,探索出台博士后培养补充规定,形成良好的正向激励导向,目前在站博士后7人。
爱才:礼贤厚待沐芳林
此心安处是吾乡。医院积极搭建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舞台”、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营造安心敬业的服务环境,努力营造公平公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涵养生长“沃土”。结合实际修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上倾斜,充分调动省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院工作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保障机制,做好省百千万人才引进和留用工作,调动人才勇攀高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设定“方向导航”。坚决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制定出台《中共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委员会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建立制度化、常态化机制,加强领导干部与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和创造活力。
定制“暖心补给”。根据省人才服务绿卡政策和遵义市人才服务绿卡政策,积极为高层次人才申请贵州省人才服务绿卡和遵义市人才服务绿卡,将服务延伸至家庭,为他们解决家人安置的后顾之忧,做好服务保障,让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医疗、科研和教学中。
通过实施引才、育才、爱才等人才战略的实施,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一审、策划、编辑:吴双双
二审:张洁
三审: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