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 自强 敬业 创新
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管理 > 医疗动态

遵医附院急诊科成功完成首例ECMO支持下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

作者:图文:急诊科 孙益芸 宋仁杰 张天喜 杨光 谢万桃 张雨龙 刘杰 喻安永  2025年9月8日  阅读次数:89

遵医附院急诊科成功完成首例ECMO支持下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

2025年7月25日凌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严重车祸伤患者即将送达!”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抢救室瞬间进入战备状态,绿色通道全部打开,一场生命争夺战悄然打响。

伤者小曾(化名)到院时已濒临崩溃:全身多处裂伤,肛周至阴囊严重贯通伤,肋骨、桡骨、胫骨、骨盆等多处骨折,腹腔积血严重,预估失血量超过全身三分之二,ISS创伤评分高达42分。失血性休克步步紧逼,死亡仿佛下一秒钟就会发生。

作为贵州省首家高级创伤中心,医院第一时间启动以急诊科为主导的MDT多学科协作。创伤、泌尿、麻醉、输血四科联手,为患者保驾护航。早晨7:15,手术开始。剖腹探查:系膜多处撕裂、结肠挫裂、直肠膀胱破裂……一场五小时的马拉松手术,不仅完成多处破损脏器的修补和造口,更迅速完成骨盆外固定,为EICU的后续治疗赢得一线希望。

然而,危机并未结束。术后第四天,小曾血氧骤降,胸片提示“白肺”——重症肺炎与ARDS来袭。呼吸机、CRRT全力支援仍难以逆转。纯氧给氧下,氧合指数仅75mmHg,生命再次悬于一线。急诊科ECMO团队火速集结,于7月30日晚9:05,在超声引导下精准完成穿刺置管。40分钟后,ECMO开始运转——刹那间,血氧从65%飙升至98%。但这只是阶段性胜利。为排除肺栓塞,一场惊心动魄地转运开始。六人医护组成“移动的EICU” ,携设备、药物、除颤仪,跨越六个楼层,历时半小时,最终平安完成检查。

因患者出血风险极高,术后管理同样考验团队实力。EICU成立专项“医护小组”:每小时观察患者神志变化、膜肺凝血情况;每日3次超声评估;每四小时凝血功能、膜肺功能评估……。最后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患者肺功能逐步改善。8月3日,ECMO成功撤除;8月7日,拔除气管插管;8月9日,小曾病情平稳,转急救创伤病房。

这是一场以急诊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MDT)、生命支持技术(ECMO)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生命保卫战,也是急诊科始终致力于建设更加完善的国家创伤救治体系、切实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不断提升救治质量,提高治愈率的使命使然。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一审、策划、编辑:吴双双

二审:张洁

三审: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