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竞速!遵医附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挽救“气道断裂”濒危患者
近日,遵医附院上演了一场与死神的极限较量。急诊科、医学影像科、麻醉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MDT)无缝协作、高效联动,迅速确诊患者为“气道断裂”,随即启动VV-ECMO支持,开展全麻下“气管切开术、纤维支气管镜探查、开胸探查、主支气管吻合术、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及后续“气道内支架置入术”,成功从死神手中抢回一名因严重外伤致主支气管断裂的危重症患者,用专业与速度筑起生命防线。
患者杨先生因“重物砸伤头部、颈部、胸部伴呼吸困难1小时余”紧急入院。入院时,呼吸困难明显,血氧饱和度无法维持,随时面临窒息风险。急诊科医护团队第一时间启动紧急救治流程,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初步查体与影像学评估,迅速锁定“气道断裂,合并头、胸、颈多处损伤”的凶险病情,当即联系胸外科团队准备急诊气道修补术——气道作为生命“呼吸通道”,一旦断裂或严重受损,短时间内即可致命,这场救治堪称“生死考验”。
“必须立刻打通生命通道,同步制定精准手术方案!”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因外伤导致主支气管断裂,常规插管麻醉无法实施,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紧急上阵,凭借丰富经验与精湛技术,快速完成体外膜肺氧合术(ECMO),为患者维持氧合、稳定生命体征;胸外科团队同步到位,结合影像学资料快速研判,明确气道断裂位置、损伤程度及合并伤,敲定手术方案。
手术在紧张有序中推进,胸、心外科团队尝试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情,却因声门水肿遭遇进镜困难,当即紧急行气管切开术,最终通过气切口探查发现,距隆突上方2cm处主支气管已完全断裂,需立刻开胸吻合。术中,胸外科团队精细修复断裂气道,同步处理胸部合并创伤;麻醉科团队根据手术进程实时调整方案,全程护航手术安全。历经数小时高强度奋战,手术顺利完成,但患者因合并多发伤,术后呼吸功能差、病情危重,仍需ECMO与有创呼吸机支持,随即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抢救。
在重症医学科,陈涛副主任高度重视,实时指导治疗,科室团队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开展精细化护理:予以抗感染治疗、ECMO与呼吸机呼吸支持,通过B超引导置入鼻空肠管实施肠内营养,同步补充静脉营养,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综合征,并借助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进行精细化气道管理。治疗期间,医护人员日夜坚守,治疗组梅鸿主任医师多次组织全院大会诊,共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术后第七日,患者成功撤离ECMO,病情趋于平稳,氧合维持良好。
然而救治并未结束——患者随后出现吸气费力、通气功能障碍及上呼吸道梗阻征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李正付主任医师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患者气道吻合处存在塌陷,导致通气障碍。结合全院大会诊意见,团队为患者实施“气道内支架植入术”,成功扩张气道、改善通气,术后气道塌陷问题缓解,梗阻征象消失。经过60余天的精细化治疗、个性化阶梯式早期功能锻炼与精心护理,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转出重症医学科,转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接受气管内支架取出治疗。
此次成功救治致命性气道断裂患者,不仅检验了单一科室的诊疗水平,更展现了遵医附院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高效与精准。从急诊接诊到多学科联动,从手术救治到术后重症监护,MDT团队打破科室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以“分秒必争”的速度与“精益求精”的技术,为患者赢得了宝贵救治时间,也再次验证了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同类复杂危重症救治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后,遵医附院将持续完善多学科协作机制,不断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为患者生命健康筑牢更坚实的屏障。
术中气道断裂处精细修复
术后VV-ECMO支持下转运
梅鸿主任医师组织全院大会诊
李正付主任医师及魏珩管床医生床旁纤支镜检查及治疗
重症精细化护理及VV-ECMO撤机
个性化阶梯式早期功能锻炼
家属送锦旗致谢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一审、策划、编辑:吴双双
二审:张洁
三审: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