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医附院神经外科借助脑机接口技术助力瘫痪患者重获站立希望
最近,遵医附院神经外科创伤团队在脊髓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引入脑机接口技术,助力高处坠落致特重型颅脑创伤瘫痪患者重获站立希望。目前,患者右下肢肌力从0级升至3级。这一在偏瘫治疗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遵医附院神经创伤救治迈上新台阶。
38岁李某在工作中从高处坠落致特重型颅脑创伤,经神经外科一病区创伤重症组积极救治,先后历经三次开颅和一次分流手术后重获新生。经康复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也逐渐好转,但遗留巨大神经功能障碍,即右侧肢体偏瘫。接诊时,患者右侧上下肢肌力均为0级。
面对患者及家属的诉求,神经外科创伤团队积极拟定治疗策略,完善术前检查及准备后,7月15日为患者实施临时脊髓电刺激,开机程控半月后,患者右下肢肌力有所起色,由0级向1级迈进。鉴于临时脊髓电刺激显效,团队于8月15日为患者实施颈胸双电极并刺激器永久植入。期间,团队引入非植入式脑机接口(AIDER下肢步行外骨骼)装置,在脊髓电刺激的同时,协助患者功能锻炼,8月26日晨查房,患者右下肢已能自行抬离床面,达到3级,治疗团队及患者家属对治疗效果颇感满意。
脑机接口-下肢外骨骼系统是当前神经康复领域的前沿技术,核心逻辑是“用大脑意图控制肢体运动”。通过无创脑电设备采集患者“想动”的神经信号(如“抬脚”“迈步”),智能算法将神经信号转化为具体指令,传递给下肢外骨骼,外骨骼根据指令驱动瘫痪肢体,完成站立、行走等动作,同时通过传感器实时反馈运动数据。其核心优势在于突破被动康复局限。传统康复需依赖他人辅助,该技术让患者通过“主动意念”触发运动,激活受损神经通路,加速神经功能重组。早期介入关键窗口,针对神经重症瘫痪患者(如颅脑创伤、脑卒中术后),在“黄金康复期(3-6个月)”内启动训练,避免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系统记录关节角度、肌电信号、运动轨迹等数据,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
对患者进行脑电采集并分析解码
脑电解码后支配患者下肢锻炼
治疗后目前可遵嘱抬离床面,肌力达3级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一审、策划、编辑:吴双双
二审:张洁
三审: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