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学科高质量发展 注入区域医疗水平提升新动力
消化道癌及消化疾病2025遵义学术会议召开
2025年7月19日,一年一度的“消化道癌及消化疾病2025遵义学术会议”在名城遵义召开,同期举行贵州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消化内镜学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国内外消化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临床精英及科研先锋齐聚一堂,为贵州省乃至全国消化疾病规范化诊治水平的提升注入强劲动能。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余昌胤教授,贵州省医学会会长杨克勤,贵州省医学会主任周明成,贵州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庹必光教授,世界内镜学会(WEO)前任主席田尻久雄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令狐恩强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张澍田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房静远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金震东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周丽雅教授、邹多武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与消化同仁参会。
贵州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雪梅教授主持开幕式,她表示,八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国内外同仁的关怀、支持下,“消化道癌及消化疾病2025遵义学术会议”立足贵州,通过广泛的国内外交流合作及强基层行动,不断发出贵州消化声音,赋能学科高质量发展,为区域医疗水平的提升注入新动力。
开幕式上先后举行了贵州省消化学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消化内镜国际培训班,暨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一带一路‘友谊’国际消化内镜学院”系列培训活动遵义站启动仪式,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区域示范中心的授牌仪式。
日本东京慈惠医科大学田尻久雄教授就消化内镜的前沿技术、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创新方向作精彩报告。他指出,高清成像与人工智能(AI)诊断虽然提升了诊疗精准高效,但仍面临复杂病例处理、减少并发症及改善患者体验等挑战,未来期望通过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克服难题,实现更安全高效舒适的诊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令狐恩强教授详细介绍了超级微创技术的理论体系,融合现代医学成果与其丰富经验,革新微创手术领域,尤其在胃癌、结直肠肿瘤及食管肿瘤的治疗中,能显著减少创伤、加速康复、保留生理功能并有效根除病灶。此外,令狐教授强调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推动消化道癌治疗手段的革新提供助力。
中国超声内镜(EUS)技术虽已全面普及,但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设备使用率差异大的问题。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金震东教授指出,诊断方面小探头在下消化道应用增加;治疗方面EUS引导下引流、消融技术和胃肠吻合术发展迅速。未来,AI辅助诊断是重点方向,门静脉高压EUS治疗是潜在增长点,还需不断优化培训、均衡发展并拓展应用场景。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常联合抗血管/化疗/放疗增效,但患者疗效受MSI状态、菌群、免疫微环境等因素影响,例如具核梭杆菌等特定肠道菌介导耐药(清除后可恢复疗效),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能增强疗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团队发现肠道菌群特征还与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相关,可通过益生菌或菌群移植(FMT)调控微生态,既增效也减轻irAE。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邹多武教授报告了ERCP在胰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强调胆源性急性胰腺炎需在结石嵌顿或急性胆管炎时行ERCP,ERCP在慢性胰腺炎主要用于对胆管、胰管引流;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仅在合并重度梗阻性黄疸时考虑ERCP引流;早期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ERCP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内镜下经自然腔道胆囊取石术为胆囊取石提供了超级微创治疗选择,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冀明教授指出该技术的核心创新在于全覆膜桥梁支架建立胆囊-十二指肠稳定通道、支撑下取石网篮提高效率、负压吸引系统,其适应症为胆囊功能良好且胆总管≥5 mm、不宜切胆者。在胆道镜直视下,利用激光碎石后取石或冲洗清除结石,具有保留胆囊功能、恢复快、并发症风险可控等优势,这标志着胆胰疾病进入“零切口时代”。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平红教授系统回顾中国隧道内镜技术的开展历程,并介绍了该技术的核心创新,将POEM技术扩展至儿童患者及幽门痉挛(G-POEM)治疗;首创经黏膜下隧道切除腔外肿瘤(如纵隔/腹腔肿瘤),开辟内镜"第三/第四空间"治疗新领域;完成全球首例新生儿幽门肥厚G-POEM手术。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丽雅教授分享了DDW 2025上有关幽门螺杆菌(Hp)诊疗的新进展。诊断方面,粪便核酸检测(阳性/阴性符合率均>95%)无创便捷,可同步检测耐药基因。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聂勇战教授通过创新性采用聚乳酸微球递送系统,显著优化了疫苗制备流程(耗时缩短、回收率提升),将注射次数从12~15次减少至5~7次,并增强了缓释效果与佐剂活性。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有望实现“再代偿”,依据Baveno VII标准,需满足病因消除、并发症(如腹水、出血)消失达1年及以上、肝功能保持稳定等条件。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失代偿患者,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指出积极的免疫抑制治疗可使48%患者并发症消失,31%达到严格再代偿,基于新指南,推荐活动性AIH失代偿患者考虑免疫治疗。
胆胰子镜技术实现了胆胰管腔内直视观察,显著提升了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黄永辉教授分享了其核心优势以及临床应用,精准诊断:直视下靶向活检极大提高良恶性狭窄鉴别及早期癌诊出敏感性/特异性,优于传统刷检等;创新治疗:引导激光碎石处理巨大/困难结石,精准抓取/取出移位支架,辅助处理移植术后狭窄等并发症;拓展应用:协助EUS-BD等操作定位,甚至通过新建通道进行诊断治疗。
十二指肠非壶腹部早期肿瘤以腺瘤为主,内镜治疗首选EMR。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平教授指出其难点在于管腔狭窄、黏膜延展性差、操作空间受限、易出血穿孔。还需警惕并发症风险显著高于其他消化道部位。
编辑学报游苏宁教授前瞻性讲座探讨了AI浪潮下学术论文的机遇与挑战,以实例说明AI在选题、文献筛选及信息提取上的优势,同时指出其引发的伦理、法律、学术规范及信息虚假等问题,深刻揭示AI时代的学术问题不仅关乎技术应用,更关乎学术诚信与生态健康发展。
八年深耕,引领学术与诊疗新高度。自2018年开始,中国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日本新泻大学医学系联手打造“消化道早癌论坛”,走过八年坚实历程。该论坛作为两国消化道早癌领域重要的年度高端对话平台,其学术价值与深远影响力日益彰显。论坛通过专题报告、前沿技术现场演示、疑难病例深度研讨等多元形式,系统性地将日本先进的早诊早治理念与精湛技艺引入国内,有力促进了我国消化道早癌诊疗体系在规范化、精准化与微创化方向的整体跃升。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日本癌研有明医院河内洋教授、日本大森红十字医院千叶秀幸教授、日本横滨荣共济医院酒井英嗣教授、日本新泻大学高桥一也教授进行学术分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金木兰教授、日本先端医疗技术交流协会韩浏阳先生担任现场翻译。
八年持续耕耘,使中国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日本新泻大学消化道早癌论坛的影响力远超单一学术活动范畴,不仅是尖端技术传播的桥梁,更是深化两国医学界互信、推动学术共进的典范,为守护国民消化道健康、降低癌症负担贡献智慧与力量。
刘雪梅教授主持开幕式
余昌胤院长致辞
杨克勤会长致辞
张澍田教授致辞
房静远教授致辞
令狐恩强教授致辞
田尻久雄致辞
遵义站启动仪式现场
授牌仪式现场
田尻久雄教授作报告
令狐恩强作报告
金震东教授作报告
房静远教授作报告
邹多武教授作报告
冀明教授作报告
周平红教授作报告
周丽雅教授作报告
聂勇战教授作报告
马雄教授作报告
黄永辉教授作报告
陈平教授作报告
游苏宁教授作报告
河内洋教授(左上)、千叶秀幸教授(右上)、酒井英嗣教授(左下)、高桥一也教授(右下)进行学术报告
金木兰教授(左)、韩浏阳先生(右)现场翻译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一审、策划、编辑:吴双双
二审:张洁
三审: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