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零射线”为引领,构建绿色新标杆
全国绿色电生理规范化技术巡讲(遵义站)举行
2025年6月28日,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和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联合承办的“无射线导管室与绿色电生理技术规范学术巡讲”在遵召开。会议聚焦“绿色、安全、高效”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新理念,围绕“无射线导管室”建设及绿色电生理技术推广展开多维度深度探讨,进一步推动规范化、智能化、个体化的房颤与心律失常治疗模式在贵州的临床实践落地。
“绿色电生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零射线、低创伤”为目标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理念,通过心腔内超声(ICE)、三维标测系统等精准导航技术,在不依赖X射线的情况下完成以房颤为主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为患者和医生双重减负。
作为贵州省首家建成绿色电生理导管室并实现“零射线”心律失常治疗常态化的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绿色电生理领域起步早、实践快,具有良好的技术积淀和引领优势。贵州省医学会心电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遵医附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石蓓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蒋晨阳教授、遵医附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赵然尊教授三位专家分别致辞,充分肯定绿色电生理在提升患者安全、优化流程管理、降低医疗成本方面的重要意义。
本次巡讲活动分为“绿色导管室建设交流”“绿色电生理关键技术研讨”和“实践病例分享与手术演示”三大板块,内容涵盖从理念建立、设备应用到临床操作的全流程。
会上,多位专家带来了极具实践价值的专题报告。蒋晨阳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深度解读《无射线电生理导管室专家共识》,并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与自身团队经验,系统阐述绿色导管室的建设路径与落地实践。他指出:“绿色电生理的推广,不仅能大幅减少医患暴露辐射风险,还能通过超声、三维标测等技术的集成,提升治疗的精准性和效率。
遵医附院心血管内科高艺轩医师在会上分享医院电生理团队在绿色导管室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他指出,绿色导管室不仅是“无射线”这么简单,更涉及医疗流程的优化、设备资源的重构及人才队伍的系统培训。通过建设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绿色导管环境,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率、保障医患安全,同时推动医院整体介入水平的全面跃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刘强教授详细讲解《全超声指导下房颤手术流程》——从心腔内超声影像的精确建立,到各部位穿刺、标测与消融的实时控制,为全面摆脱X线依赖提供了科学路径。云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张曦教授分享《血管人路的绿色操作技术》,提出ICE指导配合零射线标测系统是未来绿色介入的重要趋势。云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匡晓辉教授讲授《极低/无射线电生理手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强调在极低/无射线电生理手术过程中要以安全为主,预防为主,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曹中静医师详细讲授《无射线房间隔穿刺流程与注意事项》,对房间隔的结构、超声扇面的构成、关键技术步骤等作详细介绍。遵医附院心血管内科陈磊医师详细介绍《超声指导电刀穿刺技巧》,该技术是由蒋晨阳教授团队发明的,旨在更精准、安全、便捷地完成房间隔穿刺,也在费用上节省了常规使用的房间隔穿刺针,实现了患者、医生、医保三方的共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陈世权教授以《ICE筛查血栓鉴别实例》为题,结合实际病例展示如何用ICE观察乳头肌、间隔壁,血栓等,实现精准、安全消融。
护理方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导管室护士长薛凯主管护师分享《绿色导管室的护理管理经验》,围绕术前准备、术中协作与术后观察三大流程,提出适用于无射线操作的新型护理模型。
会议特别设置绿色电生理实战病例分享与手术直播演示环节。遵医附院心血管内科王艳教授、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钱宇医师等多位电生理医生围绕三例“绿导病例”进行精彩分享与问题讨论,内容涵盖阵发性房颤、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的绿色介入治疗策略。刘强教授携遵医附院心内科电生理团队展示全流程“零透视”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操作,吸引与会者的高度关注与热烈讨论。
作为贵州绿色电生理的开拓者,遵医附院致力于推动无射线导管技术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通过本次学术巡讲,不仅展示了医院在绿色电生理方面的雄厚实力,更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提升的平台。未来,医院将持续探索高质量、低风险的心律失常治疗模式,让绿色、安全的电生理技术真正走进基层,守护百姓“心”健康。
石蓓教授、蒋晨阳教授、赵然尊教授致辞
授课专家剪影
第一行(从左至右):蒋晨阳教授、高艺轩医师、薛凯护士长;
第二行(从左至右):刘强教授、张曦教授、匡晓辉教授;
第三行(从左至右):曹中静医师、陈磊医师、陈世权教授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一审、策划、编辑:吴双双
二审:张洁
三审: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