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 自强 敬业 创新
您的位置:首页 > 医学科研 > 科研部 > 学术交流

遵医附院庹必光/刘雪梅教授团队多项科研成果亮相APDW

作者:图文:消化内科 刘黔  2024年12月13日  阅读次数:2749

遵医附院庹必光/刘雪梅教授团队多项科研成果亮相APDW

最近,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庹必光、刘雪梅教授团队参加APDW2024盛会,与全球同道分享交流团队在多种离子通道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机制领域所取得的7项创新性成果,进行了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中国医学论坛报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官网分别进行了报道。

团队成员计蓓博士进行了题为“Slc26a9 protects the mucosal defense barrier against portal-hypertensive-gastropathy by attenuating ERS mediated mitochondria-dependent apoptotic signaling”的大会口头报告。该研究聚焦氯离子通道SLC26a9在胃黏膜损伤与保护及门脉高压胃病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利用器官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建立门脉高压胃黏膜损伤模型,从氯离子通道Slc26a9壁细胞靶向缺失着手,结合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Slc26a9通过下调内质网应激所介导的线粒体依赖性凋亡信号,减少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保护PHG胃黏膜防御屏障。研究为胃黏膜损伤疾病提供新的视角及思路。汇报后,众多参会专家对该研究表示充分认可。

团队成员胡艳霞博士题目为:“The disturbance of intracellular chloride is a key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的报告,聚焦细胞内氯离子的稳态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研究。该研究发现肝脏特异性过表达氯离子通道SLC26A6、CLIC1、ANO1、CLCN2模型小鼠在正常饮食喂养情况下6月时自发性发生单纯肝脂肪变性,12月时发生脂肪性肝炎,伴早期窦周纤维化。其中SLC26A6 过表达小鼠肝组织中的细胞内氯化物含量高于对照组小鼠,CLIC1、ANO1、CLCN2 过表达小鼠肝组织中的细胞内氯化物含量低于对照组小鼠。该动物模型提示肝细胞内氯离子紊乱在NAFLD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首次聚焦氯离子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表明细胞内氯离子紊乱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针对氯离子紊乱可能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一个有前景的治疗靶点,得到众多与会专家的讨论和认可。

另外团队聚焦离子稳态与消化系统癌前疾病和恶性肿瘤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五项壁报展示,得到许多国际同道的关注,进行了热烈讨论。

一年一度的APDW国际会议是消化领域最重要的年度盛会之一,也是绝佳的展示和交流学习的平台。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多年来深耕离子通道与胃肠黏膜保护、消化系统肿瘤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此次,再次登上国际舞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科学家交流经验,展示团队的研究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将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带回国内,汇聚医学创新资源要素,推动消化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计蓓博士做大会口头报告


胡艳霞博士做大会口头报告


计蓓博士展示壁报


刘书慧博士壁报


张丽博士壁报


郑力铭博士壁报


姚顺博士壁报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审核:肖毅

编辑:张洁

整理:吴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