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 自强 敬业 创新
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管理 > 医疗动态

跨越140公里暖心救助 121天精心治疗护理 遵医附院新生儿科成功救治“巴掌宝宝”——胎龄24+5周超早产儿

作者:图文:新生儿科 :陈娟 黄驰 刘照平  2024年11月25日  阅读次数:2184

跨越140公里暖心救助  121天精心治疗护理

遵医附院新生儿科成功救治“巴掌宝宝”——胎龄24+5周超早产儿

2024年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传来令人高兴的消息,胎龄24+5周的超早产宝宝小宇在经历121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后,体重从出生时的850克增长到4150克,各项发育指标均显示正常,健康出院。小宇宝宝刷新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救治超早产儿的最小胎龄纪录。小宇父母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新生儿科团队送上锦旗,表达他们对全体医护人员深深地感激之情。

快速响应,跨越140公里的暖心救助

今年7月,仅24+5周的小宇因母亲胎膜早破提前来到这个世界。出生时,他伴有重度窒息和呼吸窘迫,情况十分危急。当地医院紧急联系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转运团队,请求紧急转院治疗。新生儿科转运团队迅速响应,通过转运网络系统了解小宇病情,并制定预转运方案。到达当地医院后,他们第一时间对小宇进行详细的病情了解和转运前评估。半小时后,小宇安全地躺在转运暖箱中,各项监测指标稳定,顺利转入遵医附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专业规范,助“巴掌宝宝”闯过层层难关

小宇转入新生儿科病房后,抢救工作紧张有序,每一天监护都充满挑战。由于小宇出生胎龄小、体重轻,各个器官和系统发育极不成熟,免疫力低下,出生后面临着呼吸、循环、消化、感染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变化。遵医附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精心制定全方位的综合管理策略,全力守护着小宇的发育成熟,从早期液体管理、呼吸支持、脑神经保护、维持循环稳定、肠内外营养供给、防治感染、发育支持照护,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代谢性骨病、颅内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再到早产儿家属照护能力的培养,每一项都离不开持续地监护、精细的计算和精准的操作。在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和悉心护理下,小宇没有出现颅内出血、脑室旁白质软化、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超早产儿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医患联动,用爱呵护患儿健康成长

爱在医护与患儿中流淌,温暖地托起了幼小生命。小宇的顺利救治,也离不开其父母的全力支持和配合。早期的母乳喂养,保证了孩子的营养供给和生长发育需求。在小宇撤离呼吸机、逐步锻炼其吸吮能力后,小宇母亲也在科室护理团队的指导下,开展袋鼠式护理,促进其生长和发育,增进母婴间的感情。到出院前,小宇的父母进入新生儿科过渡病房,在护理团队的细致入微地指导下,学会照护宝贝的各项技能及紧急情况下的急救方法,使小宇爸妈能安心无忧地出院回家。

24+5周的超早产儿小宇,在医护人员精心地治疗护理及家属共同努力下,在世界早产儿日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健康出院了。遵医附院新生儿科又一次创造了生命奇迹。

作为省级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贵州省妇幼保健重点专科,科室在积极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的同时,注重新生儿救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超早产儿救治。近年来,新生儿科通过加强产儿科合作,加强超早产儿出生后“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周”等关键节点的管理,并派出医护人员到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分院(上海院区)学习、进修,将先进的技术理念运用到临床,让新生儿救治能力不断提高,不断突破超早产儿救治极限。有效提高了新生儿救治能力,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审核:肖毅

修改:张洁

整理:吴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