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医附院ICU后专病门诊架起生命“早干预”桥梁
2025年7月底,一名35岁女性因车祸致特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陷入深度昏迷,当地医院紧急行开颅手术后,仍需人工气道辅助通气,血压依赖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极不稳定。
家属辗转得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开设“ICU后专病门诊”,专为重症患者提供 “院前评估-转诊指导-后续治疗-出院健康管理”全流程支持,怀揣着最后一丝希望,前往咨询。
接诊的重症医学科谌宏军主任医师拥有丰富的神经重症临床经验,他仔细分析病历后明确,患者虽合并脑挫裂伤、硬膜下积血、重症肺炎等多重风险,但及时转入更高水平ICU接受综合治疗,仍有改善预后的可能。
“若决定转诊,我们会打通流程,确保门诊与病房无缝衔接。” 这一承诺的背后,是ICU后专病门诊“服务好每一例危重患者,将重症救治端口前移”的核心价值体现。以往重症患者转诊常因信息不对称、评估滞后延误时机,如今通过门诊 “面对面评估”,可提前研判病情,为家属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开通绿色通道,让患者快速获得匹配医疗资源。3 天后,患者顺利转入医院重症医学科。
入院时,患者处于深昏迷状态,依赖呼吸机通气,需两种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合并重症肺炎、中度贫血、重度营养风险,病情复杂,APACHE II评分提示预计病死率18.1%。
谌宏军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围绕 “脑功能保护—呼吸支持—感染控制—营养支持—重症康复” 制定精准方案,通过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改善氧合,针对性抗感染控制肺部病灶,输血与营养支持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阶梯式降颅压保护脑功能,实施阶梯式康复策略。经团队协作,治疗效果逐步显现。10天后,CT显示颅内积血明显减少,去骨瓣减压区张力稳定;肺部炎症吸收,患者脱离呼吸机,改为鼻导管吸氧(SpO₂维持98%);血压无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意识状态从深昏迷改善为中昏迷(GCS评分7-8分),四肢肌力恢复至3级。
患者的康复,离不开遵医附院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的精细照护,也离不开康复团队的功能锻炼。面对复杂病情,科室医生凭借敢于挑战的魄力与多年重症救治经验,为患者赢得转机。
ICU后专病门诊的意义对患者而言,是重症病程中的“导航仪”,让迷茫的家属找到专业指引,避免在治病、转诊路上走弯路;对医疗体系而言,它是“桥梁枢纽”,打通了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的重症救治衔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高效下沉;对重症医学发展而言,它更是一种理念革新,使重症救治不再局限于住院患者,而应延伸至“院前评估”,通过“早介入、早评估、早衔接”,为每一位重症患者争取最大的预后改善可能;还能积极完成“出院后健康管理”,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营养、健康指导。
患者从“生死边缘”到“稳步好转”的跨越,证明ICU后专病门诊,正在为更多重症患者推开一扇“重生之门”。这正是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探索“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实践——让重症救治更及时、更精准、更有温度。
谌宏军主任医师带领治疗组查房讨论治疗方案
谌宏军主任医师查房查看各项检验结果
患者离床康复锻炼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一审、策划、编辑:吴双双
二审:张洁
三审: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