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疗法打开手术之门 医患信任书写生命奇迹
遵医附院胸外科宋永祥团队成功救治一名肺癌局部晚期患者
近日,61岁的李先生(化名)满怀感激之情来到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将两面锦旗送到胸外科主任宋永祥及医护团队手中。身穿蓝色格子衬衫的李先生面带笑容,精神焕发,丝毫看不出一月前因为肺癌局部晚期才经历了一场高难度手术,重获新生的他再次回到医院用送锦旗的朴素方式,表达对胸外科医护人员历经四月全力救治、精心照护,让他重获新生的满心感谢。
绝境中寻找治疗转机
四月前,李先生的体检报告提示肺部异常,又干咳10余天,4月7日,他来到遵医附院胸外科就诊。入院后,接诊的胸外科主任宋永祥立即让李先生完善一系列检查,果然,胸部CT提示,李先生右肺下叶占位性性病变并纵膈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同时,结合纤支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为右肺中、下叶肺鳞癌伴肺门、纵膈淋巴结转移(cT3N2bM0 IIIB期),即肺癌局部晚期(临床分期IIIB期)。
按照肺癌诊疗指南,临床针对这类患者已不能手术,只能采取传统的放、化疗治疗方式。可如果不手术,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一方面要竭尽全力救治患者,一方面处于不能手术的困境,宋永祥陷入沉思。凭借临床救治的丰富经验,结合前沿救治新技术,宋永祥及团队最终决定为李先生采用“术前新辅助治疗+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的夹心饼模式治疗方案,即先进行化疗与免疫治疗,力争让李先生肺部的肿瘤缩小,达到临床上的分期降期,尽力为他创造手术条件。
医患信任重启手术之门
宋永祥团队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分别于四月、五月、六月给予李先生三次术前新辅助治疗,并于第二次、第三次新辅助治疗后对李先生的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作疗效评估。终于,医学影像与评估带来振奋人心的结果——李先生的原发灶、肺内转移灶及转移淋巴结均明显缩小,临床分期成功降至“IIIA期”。这一关键的“降期”突破,使李先生重新符合手术治疗标准。
从“不可手术”到“希望重现”,医患的彼此信任让李先生在绝境中迎来生的转机。宋永祥团队抓住宝贵时机,做好相关术前准备,于7月3日为李先生实施了“单孔胸腔镜下右肺中、下叶切除、支气管成形术+胸腔镜胸内淋巴结清扫术+肋间神经阻滞术+胸腔闭式引流术”,手术切除了李先生肺部肿瘤病灶,并且为他完整保留了右上肺。术后,李先生将继续接受一年左右的免疫维持治疗(在医院门诊输液即可),后续再根据情况随访评估。
创新治疗带来生的希望
近日,李先生按照医嘱返院复诊。病床前,宋永祥一边为李先生做检查,一边悉心叮嘱:“术后整体恢复得不错,目前还能听到肺上有一些干啰音,回去后要加强锻炼哦,改变生活习惯,不可再抽烟、熬夜等,早睡早起,把剩下的肺叶保护好,如果出现感冒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回忆起治疗过程,李先生充满感慨:“生病之后我了解过,像我这种情况一般只能活三个月,刚开始我还很纠结要不要去省外医疗发达的地方就诊,可当我来到遵医附院,宋主任精准判断我的病情后,我就下定决心配合治疗。真的很感谢他们,我没想到在我的家乡遵义,还能有这么一家医院医术精湛,为我这样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他庆幸自己闯过了鬼门关,更多的感恩是在这一场救治中亲身感受到胸外科团队全力精心、为患者无私付出的医者大爱。
胸外科主任宋永祥介绍,此次成功救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此类肺癌局部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若仅采用传统放化疗等非手术方案,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通常仅在3%-5%的低位徘徊。而通过‘新辅助治疗(化疗+免疫)+精准手术+术后辅助治疗’的创新救治模式,能为更多肺癌局部晚期患者创造手术机会,摘除身体里恶性肿瘤这颗‘定时炸弹’,创造更多延续生命的可能。
近年来,遵医附院胸外科救治团队以服务患者为中心,勇攀技术高峰,不断探索优质的诊疗路径,竭尽全力实施救治,仁心仁术护佑患者生命安全健康。截至目前,胸外科采用创新疗法已成功救治肺癌局部晚期患者上百例,科室墙上挂满的锦旗,便是患者对他们最高的生动褒奖。未来,科室将继续深耕肺癌综合治疗前沿,以精湛技术为更多患者推开生命的希望之门。
宋永祥为李先生做检查
李先生赠送锦旗表达感谢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一审、策划、编辑:吴双双
二审:张洁
三审: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