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爱耳日”来了,您保护您的耳朵了吗?
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201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估计数字,全世界3.6亿多人有听力残疾。中国有耳聋的残疾人2057万人,每年出生的先天残疾儿童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新生聋人每年约增加3万人;就是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高达2057万之多!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7岁以下聋儿可达80万,老年性聋949万。为了降低耳聋发生率,控制新生聋儿数量的增长,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2016年“爱耳日”将主题定为“关注儿童听力健康”,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公众了解儿童听力残疾现状、致病原因、儿童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方法,树立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理念,降低儿童听力残疾的发生几率;另一方面也是为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的关注、理解和帮助。为听障儿童全面发展,早日步入正常人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耳朵是每个人体的重要器官,听觉是人类的重要感觉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无法想象失去听力会是什么样子的?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耳朵、保护自己的耳朵。
那么,你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吗?
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将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锥骨、镫骨和钻骨上下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从那儿声音的信息就传到大脑。
生活中影响听力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噪声污染因素。不管多大年龄,只要他经常暴露在噪音环境中而不采取足够的听力防护措施,通常都会导致噪声性听力损伤。2、精神心理因素。精神心理负担过重会导致突发性耳聋。3、药物中毒。药物中毒目前仍然是导致青少年耳聋的罪魁祸首之一,特别是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医生给患者盲目注射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导致少数过敏体质的孩子内耳听觉器官中毒,听力明显下降。4、遗传因素。5、听力障碍和耳病治疗不及时。
如何避免噪声伤害?
噪声成了现代社会影响人们听力的主要杀手。长期高分贝声音刺激会引起听力受损。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对多名年龄介于6-19岁的儿童与青少年长达8年的研究发现,有12.5%的人听力检查发现有噪音性听觉阈改变。专家呼吁青少年在“享受”现代高科技的同时不能忽视耳朵的健康,使用耳机听CD、MD、MP3时不要把音量调得太大,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如果持续使用耳机,应该每隔半小时拿掉耳机,让耳朵适当休息一下。应尽量少光顾电动游乐场、KTV、迪厅和酒吧等噪声环境。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耳聋?
中老年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预防耳聋非常重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不急不躁的情绪有利于内耳小动脉血管的保健;其次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扩张微血管,切忌长期高盐、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另外,应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避免接触噪声、不要随便掏耳朵,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及糖尿病。经常按摩耳朵也可促进内耳血液循环,比如按摩耳朵耳廓、捏耳垂,按摩颈后发际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等。
而预防儿童耳聋,应从新生儿做起,那如何预防新生儿耳聋?
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儿童出生后48小时即可用简便无创的方法及时发现听力障碍,为进行早期干预创造条件,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最终目的是及早发现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给予早期、合理和有效的干预,最终能听会说,实现康复,回归主流社会。因此,遵医附院耳鼻喉科门诊开展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对于听力残疾的预防和康复,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大意义。
爱护耳朵,您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