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 自强 敬业 创新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公益

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管理 > 医疗动态

精进技术不辍 守护生命不已 遵医附院技术赋能提升健康成色

作者:文:宣传部 张洁 图:各科室提供  2025年11月21日  阅读次数:136

精进技术不辍 守护生命不已

遵医附院技术赋能提升健康成色

每一台成功的突破性首例手术,都意味着医疗水平向上攀登的一级台阶。医疗技术的每一次跃升,不仅是诊疗手段的革新,更是对患者生命的守护与延长。遵医附院以突破关键技术为着力点,精进技术不辍 守护生命不已,不断提高精准诊疗水平和攻克疑难危重症能力,持续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精准突破 技术精进 开辟诊疗新路径

2022年7月至今,医院审核通过并成功备案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等7项国家级限制类技术,有效提高诊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小儿外科团队成功应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为复杂先天性结构畸形的患儿实施“机器人辅助下食管闭锁一期吻合术”高难度手术,在新生儿微创外科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全国开展机器人辅助食管一期吻合手术的单位不到十家。


小儿外科团队应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实施“机器人辅助下食管闭锁一期吻合术”高难度手术

细胞移植是医院重点发展的前沿医疗方向。通过深入研究干细胞、免疫细胞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医院在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上不断突破,持续提升移植成功率、降低排异反应。遵医附院/贵州省儿童医院作为省内开展儿童移植种类最多、移植患者年龄最小的单位,治疗覆盖难治复发的白血病、地中海贫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等恶性疾病,并建立普惠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截至目前已完成移植100余例,不仅有效救治患者,减少患者的负担及医保支出,还吸引了包括四川,重庆等外省患者到院治疗,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遵医附院/贵州省儿童医院首例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顺利出仓

200个生命,逾半数的长期生存率则是血液内科完成的“生命答卷”。面对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患者,具有国家限制性技术资质的血液内科,娴熟运用异体同胞间相合、异体亲缘间半相合、异体骨髓库非血缘相合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为省内重症血液病患者点亮生命的曙光。


血液内科首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患者康复出院

医院坚持开展脐带血和胎盘造血干细胞、脐带和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羊膜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形成干细胞基础与转化研究团队,创立干细胞新药研发、种子细胞联合生物材料应用及类器官构建的组织工程技术,建立先进的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平台,依托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围绕卵巢功能不全、血管内皮损伤性心血管疾病、脊髓损伤、老年痴呆和老年骨质疏松等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产业化关键技术和产品中试研发,积极推进糖尿病足、病毒性肺炎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宫腔粘连和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转化研究。

对于特殊部位的肿瘤,或术后残留病灶,肿瘤骨转移、淋巴结转移,介入科率先在省内获得开展碘-125粒子治疗资质,通过CT或超声精准引导植入大小如一颗种子的碘-125粒子,在肿瘤内部持续放射射线,有效杀伤范围约1.7厘米,作用时间可长达数月,实现对癌细胞的长期、近距离打击,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显著止痛,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项全新的治疗选择。

面对颅底解剖复杂、脑深部病变易损伤功能区等临床难题,神经外科一病区选择以神经内镜技术为突破口,将微创技术精准应用于鞍区、前中后颅底、脑室、脑深部及颅脑创伤各类高难度手术中,不仅实现了70%的微创手术占比,更在经鼻内镜切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常见手术量上全省领先,神经内镜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越来越多颅内肿瘤、颅底肿瘤、颅脑创伤、脑出血等患者通过创伤小,并发症少,花费少的神经内镜技术获益。

让饱受肥胖与代谢疾病折磨的患者,告别“负重”,“轻装”前行是胃肠外科为肥胖与代谢疾病患者综合治疗开辟的精准外科干预新路径。自2016年省内率先开展减重代谢外科手术以来,通过外科手术改变胃肠道结构,不仅帮助患者“瘦下来”,更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代谢性疾病风险,确保患者“健康地活下去”,截至目前,医院累计开展此类手术约 4000 例,数量居省内第一,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其中,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腹腔镜胃旁路手术技术成熟,且率先在省内开展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双通路手术及三孔、单孔袖状胃切除术。


胃肠外科2016年省内率先开展减重代谢手术

作为核技术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的精准治疗手段,核素治疗通过将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精准递送至病灶部位,利用射线的靶向杀伤作用破坏病变细胞,最大限度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核医学科自2024年开展以来,实现“诊疗一体化”,覆盖甲状腺癌、甲状腺功能亢进、高功能性甲状腺瘤、转移性骨肿瘤、实性恶性肿瘤、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云克)、瘢痕敷贴治疗等,技术水平省内领先。尤其是镥177(177Lu)核素治疗是省内唯一能开展的技术,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近期,消化内科庹必光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常智杰教授团队、北大人民医院方翼教授团队合作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新药研究,临床转化有望为全球肝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自2012年获国家药监局资格认定以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立涵盖新药临床试验I-IV的临床研究平台,已有45个专业相继获批资质,共同参与创新药物、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等临床试验600余项,涵盖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功能重建、组织损伤修复及肿瘤等重大或难治性疾病,为患者开启了一扇“希望之窗”。


神经内镜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急病快治 慢病善管 赋能基层惠民生

技术创新既要聚焦“高精尖”转化,更要注重“普惠化”延伸。为有效解决普通疾病诊疗问题,医院创新构建“急病快治、慢病善管、基层强能”服务模式,通过将普通疾病的诊疗重心前移至门诊、日间和社区家庭,并赋能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医院不断拓展日间手术与服务范围,建立标准化的日间手术中心,自2015年3月正式启动日间手术工作以来,全院已有26个科室开展日间手术,目前常态化开展日间手术术式433个,患者可在24小时内完成入院、手术、观察到出院,不仅减少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也大大减轻经济和社会负担。2023年开设的肿瘤患者门诊化疗中心,对甲状腺、乳腺肿瘤、胃肠道肿瘤、泌尿系肿瘤患者可以进行单日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副反应轻微的简单化疗等,治疗输液时间8小时以内的通过“治疗不等床,化疗不过夜”的便捷门诊化疗服务,实现“走读式”化疗,让肿瘤治疗实现治疗高效,随治随走;减少费用,优化资源;降低感染,舒适治疗。  

“护理社区化家庭化”,有效延伸了慢性病和康复期的服务半径。护理服务以 “线上 + 线下” 融合模式为驱动,构建覆盖城乡、基层、社区、企业及校园的全域延续性护理服务体系,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与疾病管理需求。针对慢阻肺、炎症性肠病、老年 HIV/AIDS 及老年痴呆等群体,通过社区筛查、MDT 协作、数字监测、公益干预等方式,提供慢性病管理精准化全程照护;脑卒中防控形成 “预防 — 急救 — 康复” 闭环管理,实现社区源头预防、院内绿色通道救治、出院后随访指导的全周期服务;对减重代谢手术、垂体腺瘤、乳腺癌患者及唇腭裂和手足畸形患儿等,创新个案化、个性化护理方式,构建专病管理领域全周期护理生态并提供公益救助。

同时,医院采取组团帮扶、驻点帮扶、专科联盟等多元化的帮扶措施,实现实用技术向基层医院推广。近三年,先后选派413名医务骨干驻点三都、关岭、纳雍、思南县、德江县、石阡县、凤冈县、大方县等50多家基层医院,指导凤冈县人民医院开展支气管封堵器置入技术、德江县人民医院开展当地首例骨髓穿刺+活检术及肺动脉栓赛术,思南县人民医院开展当地首例半永久颈内静脉置管术等新技术新项目,让实用技术真正实现基层化,打通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基层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最坚实的防线。

遵医附院将以国家级限制类技术及其他高精尖医疗技术为核心引领,构建与县级医院的差异化发展格局。通过聚焦县级医院难以独立解决的复杂重症,加速向疑难病症诊疗、临床研究创新、急诊急救高地三大方向转型,既填补区域高端医疗服务空白,又与基层医疗机构形成 “基层首诊、疑难转诊”的互补协作体系,为患者提供从常见病到疑难重症的全链条医疗保障。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一审、策划、编辑:吴双双

二审:张洁

三审: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