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病耻感”枷锁:正视心理健康
“我没事,就是最近有点累。”“去看心理医生?那不是精神病才去的吗?”“跟陌生人聊聊天就能解决问题?感觉不靠谱还费钱。”……这些想法,是横亘在许多中国人与专业心理帮助之间一道无形却坚固的高墙。
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然而,与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对心理咨询(治疗)的普遍忌讳与误解。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划等号、担心被贴上“脆弱”或“异类”标签的“病耻感”,成为了阻碍人们迈向诊室的第一步。

误解重重:从“讳疾忌医”到“谈心理色变”
“当时我整夜失眠,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知道自己可能抑郁了,但第一反应是害怕,我害怕别人知道后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甚至怕家人觉得我‘作’,觉得是我“精神病”这种恐惧。”
类似顾虑的人不在少数。公众对心理服务的常见误解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1. 污名化等同:错误地认为看心理医生等同于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是“疯了”的表现。
2. 能力质疑:认为心理咨询不过是“聊聊天”“灌鸡汤”,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是“花钱买安慰”的骗局。
3. 个人羞耻:将心理困扰视为个人弱点或道德缺陷,认为求助是“不光彩”“脆弱”的行为,应靠个人意志“硬扛”。

科学正名:心理感冒与身体感冒一样寻常
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情绪低落、焦虑、压力、人际关系困扰、亲子教育问题等,就如同心理上的‘感冒发烧’,非常普遍。心理咨询师的主要服务对象,正是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普通人,帮助他们排解情绪、梳理问题、找到内在力量。”即使是需要药物治疗的抑郁症、焦虑症等,也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共同导致,需要专业医疗介入。

专业揭秘:心理咨询是科学,并非“聊聊天”那么简单
心理咨询绝非简单的闲聊或安慰,它建立在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基础上,有严谨的理论流派和技术支撑。咨询师会通过与来访者建立专业的信任关系,运用倾听、共情、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技术,帮助来访者洞察内心模式、改变不合理认知、学习应对策略,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与问题的解决。这是一个主动探索、共同工作的过程。

社会在行动:让心理健康服务“去神秘化”
为打破偏见,近年来,政府、社区、学校和企业正在积极行动。心理健康讲座走进社区和办公楼,学校标配心理咨询室,企业引入员工援助计划(EAP)……这些举措正努力将心理健康服务“去神秘化”,使其成为现代人日常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我们呼吁,当情绪出现问题时,也请给予同样的重视与勇气。摘下有色眼镜,用科学和包容的态度看待心理求助,这不仅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
一审、策划、编辑:吴双双
二审:张洁
三审:肖毅